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亮点回眸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时间:2010.09.29

初秋的大兴安岭,已是一派入冬景象。在距离黑龙江省漠河县186公里处的兴安镇,每当夜空深邃,这个尚靠简易发电机供电的小镇只有一幢三层小楼彻夜通明。镇里人不知道,过去15个月里,这座小楼里的工作者在现场调控着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中俄原油管道工程。

9月27日,这条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顺利竣工。改变也由此产生——兴安镇人的生活因中国石油人的到来而改变,中国的能源进口因有了新的进口通道而改变,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因有了输向中国的石油管道而改变。

管理:首创“封闭建设区”

2009年8月,因为与俄罗斯加林达泵站仅一江之隔,只有2000人口的兴安镇人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一时间,推土机、挖掘机、一车车钢管源源不断输送至此,运管车队趟出了一条条新路。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村里的老人感慨道。兴安镇上最大的一个场面可以追溯到清代的一场战役,那场久远的战役就发生在今天兴安镇的古城岛。

如果把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它的决胜点非黑龙江穿越工程莫属。由于对施工技术的特殊要求和与俄协调的特殊难度,穿越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俄原油管道能否按期竣工。

由于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1.1公里的穿越工程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境工程,由中国石油集团中俄合作项目部和俄罗斯国家管道输油公司共同建设。

2009年6月,项目部人员抵达兴安镇,开始穿越筹备工作。穿越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出入境,并且对两岸间的设备及钻杆运输的时效要求较高,若按正常程序报关通关,耗时耗力,严重影响工期和工程质量。

此时黑龙江的滔滔江水,宛如一条天路隔断了中俄原油管道按期竣工的希望。如果能直接渡江运送人员和物资,无疑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愿望的基础上,中俄合作项目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封闭建设区”这一全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并得到了两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封闭建设区”就是在管道穿越黑龙江的中方入土点和俄方出土点划定一块区域,两国边防、边检、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派人现场办公,中俄双方施工人员和物资可以通过简化手续直接进入封闭区作业。

“封闭建设区”的建成为整个穿越工程彻底扫清了通关障碍。若按正常的清关手续,通关物资走正式口岸,最快也要十多天,而有了封闭区,十几分钟便可通关。人员的出入境更加方便,以往需要两个月时间才能办好的签证手续,在封闭区3天就能完成。

施工期间,每天都有航船载着设备与人员往来于黑龙江两岸,在兴安镇人眼里这是不可想象的事。船上载的不仅是管道按期竣工的希望,而且是中俄睦邻友好的深情。

正如中俄合作项目部总经理蒋奇所说:“‘封闭建设区’是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核心工程,更是中俄友好的‘试验田’。‘封闭建设区’的设立为确保黑龙江穿越工程的建设,确保中俄原油管道的如期完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具体体现。‘封闭建设区’的成功运作也为在两国边境地区实施类似跨境工程树立了成功范例,是双赢互利的创新。”

施工:首推光固化套保护技术

中俄原油管道黑龙江穿越工程管道防腐率100%、江底管道焊接合格率100%、管道寿命确保50年、无一起安全环保事故发生……一个个数字印证了穿越工程的国际质量和水平。

2010年4月初,在穿越工程主管道试回拖过程中,俄方业主发现,由于穿越地层破碎,卵石层和碎石层会对管道防腐层产生较大损害,而俄方业主明确要求穿越江底的管道防腐层必须完好。如何在回拖中保护管道不受损伤成为项目部和施工方亟待解决的高难度问题。

俄方业主提出采用“管中管”方案,即在现有管道外再套一层管。这种方法需要加大管道穿越孔径,加大投资不说,还将拖延工期4个月以上。

中方项目部查阅大量国际最新文献,多次研究论证,提出用光固化套技术解决回拖管道受损问题。光固化套,就是在管道表面包一层高强度脂膜。这种膜遇光则变坚硬,从而起到保护管道防腐层的作用。

光固化套技术属于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施工方管道局没有使用过,俄方业主也没有使用过,具有一定风险。项目部与施工方对光固化套技术是否适用于黑龙江穿越管道的保护进行了充分论证。

在中俄原油管道第四次协调会上,项目部通过精心准备,详细介绍了光固化套技术的试用情况,以详实的数据和实例说服了俄方业主。

2010年4月28日,穿越工程主管道顺利完成回拖。在以超国内标准,采用馈电检测和磁粉—超声复合型管内检测方法对管道进行防腐检测后,所有指标符合俄方技术要求,这标志着穿越工程取得关键性胜利。而穿越工程中采用的光固化套保护技术,也因出色的保护防腐层的性能有望成为中国石油石方段定向钻穿越一个硬性要求。

合作:友谊升华于交流

中俄原油管道被两国媒体称为“友谊的管道”,事实也确实如此。

工程建设之初,由于两国多年没有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合作项目,双方在交流上稍显拘谨。随着项目的深入,中俄双方在合作中不断磨合,互相学习,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中结下深厚友谊。

项目刚开始时,整个兴安镇没有一个像样的水冲厕所,没有像样的浴室。冬季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和夏季40摄氏度的高温一再挑战项目人员的承受极限。项目上几乎每个人都饱受蚊子等昆虫的叮咬。

工作中,俄方监理与项目部人员同吃同住。中方在荒野的边境尽量为俄方人员创造一些生活条件,得到了他们的感谢。在长期生活与工作中,双方逐渐成为朋友。俄方监理在工程后期不仅能说“你好”、“谢谢”等中文,而且学会用筷子吃饭。

中方员工钦佩俄方人员的敬业精神,而俄方人员佩服中方人员高质量的焊接技术。黑龙江穿越的管道合格率达100%,而穿越出土点至漠河首站的近900道焊口,焊接合格率也达97%。如此高水平的施工质量,俄方监理竖起了大拇指。

2010年5月3日深夜,在穿越施工关键时期,黑龙江出现了多年未遇的流冰堆积的洪涝现象(俗称“倒开江”)。洪水快速漫至俄方封闭区内,在其中工作和休息的管道局33位员工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已时值深夜,俄方业主第一时间调用气垫船将中方员工分批疏散到封闭区以外的俄方境内的高处。当时封闭区内还有15位俄方员工,在洪水面前,俄方人员做出了令中方员工终生难忘的选择:“你们是客人,你们先走!我们最后撤!”

32名中方员工先期撤离封闭区。中方翻译和俄方3名军官最后撤离。就在他们撤离十几分钟后,封闭区大部分被洪水淹没。

5月7日,洪水退去后,中方员工再次回到俄方封闭区开始忙碌的工作,而在危急时刻,俄方业主给予中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已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方员工的心中。

中俄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这条承载了两国人民无限期盼的能源动脉必将成为中俄两国睦邻友好的又一例证。

备案号:蜀ICP备14016033号-1 版权所有DSI SC 2008-2015大